讓百姓參與園博 讓園博貼近百姓
努力打造百姓園博,通過建一座園,改變一座城,是第十一屆園博會與往屆相比的最大亮點。
在園博園中,規劃建設了生活花園、陽臺花園、小型主題花園,如兒童香草異果園、迷宮探索園、親子花園等適合百姓參與園藝體驗的“百姓園”。通過百姓生活花園的組合展示,用互動參與、科普宣傳等方式體現園林與百姓活動的密切關系,讓百姓參與園博,讓園博貼近百姓,傳播園林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。
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陽臺,怎么把自家的陽臺打造成花園?在園博園著力打造的陽臺花園,市民可參與DIY學習花園打造,然后再把園博園里的美景“搬”回家。園內還設計了感官花園,讓殘障人士通過聽、聞來感受園博園之美。
孩子們在園博園內可能找到好玩的地方——兒童館,該館為兒童活動與航天科普體驗館,設計靈感源于莫比烏斯環,環形曲面將各個功能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,空間交錯富于動感。建筑造型從空中看酷似一枝24色月季花,是有別于前十屆園博會的一個特色展館。
濃縮園林文化 傳播華夏文明
文化是第十一屆園博會主打的兩張“牌”之一。園博園在建設中,深度挖掘了中原地區的軒轅文化、禪宗文化、北宋文化、秦漢文化等,通過一座座風格鮮明的建筑展示給世人,使整個展園體現了濃郁的文化氣息。
軒轅閣為園博園最高的建筑,高39.19米,明三(層)暗四(層)。突出黃帝文化主題,以宋式風格建筑為特色,與主山的尋根文化相結合,表達華夏同宗同源、一脈同心的文化內涵。登上軒轅館可一覽園博園全貌。
華夏館是園博園的主展館,選取中國傳統大屋頂建筑最典型的造型元素——宇,通過對傳統中國宇的組合重構,凸顯中國建筑如翚斯飛的傳統文化精神。建筑面積8600平方米,有5個展廳,其中一個為可容納300人、具有同聲傳譯設備的多功能廳,展會期間,游客可在這里欣賞到數字圓明園、中國園林河南篇章、中國插花協會的插花展等。
主入口大門建筑形式源于世界文化遺產——中岳漢三闕,傳統精美,典雅而有迎賓之勢。
園博會是文化傳播的載體,園博園的設計大量用到地域文化的符號,起到了地方文化傳播的平臺的載體作用。
“大海綿”+“小海綿” 調蓄雨洪澆苗木
園博園遵循自然水循環原理,運用新型綠色生態雨洪管理模式構建“多維海綿城市”,海綿設施覆蓋整個園區,實現了生態儲水設施和景觀結合,雨水重復利用。
水系與中央湖區就像是園博園中的“大海綿”,肩負著園博生態新城的雨洪調蓄功能,經測算可滿足園博新城北部 2平方公里范圍的雨洪調蓄(根據 50 年一遇標準測算)。
各個公共園區及城市展園中的下凹式綠地、生態草溝、透水鋪裝、城市水體等元素在園博園中隨處可見,這些設施像是一塊塊“小海綿”,可有效增加雨水的收集和下滲,減緩地表徑流,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壓力。
據了解,園博園從宏觀、中觀、微觀三個層面規劃設計海綿園博:宏觀層面,園博園水體和湖體調蓄水位設計為能夠承接周邊園博生態新城約2平方公里的多余雨水,從區域層面達到消納雨洪的作用;中觀層面,把園博園全園劃分為24個匯水分區,每個區域內都按照85%的收集率設計相應的海綿設施,達到分區控制,分區消納;微觀層面,針對場地沙壤土透水性強的特性,湖體、水景面采取了局部防滲措施。
5系統1平臺1終端 實現園區智能化管理
為實現園區智能化管理,園博園打造了“5系統(二維碼、電子票務、公共WiFi、智能視頻監控、自助查詢)1平臺(共享式信息管理平臺)1終端(園博園APP手機終端)”。
為保證游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和游覽便利,園區設置了20套報警柱。游客可以用報警裝置求助、報警。指揮中心接警后,通過“對講”問清警情,用現場攝像機觀察案發現場,可以迅速掌握現場情況,按預案做出快速反應。
開園后,園博園每天的游覽人數將由智能系統進行控制,當達到一定數量時,網上售票將停止。購買門票的渠道很多,包括現場購買、自動售票機售票、網絡購買等,在網上購買后刷身份證即可入園。通過網絡購票,還可能享受到優惠政策。通過全園建立的公共WiFi系統,游客在園內游覽中可以隨時使用免費無線網絡;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登錄園博園APP導游軟件,就可以了解各城市展園。還能依據游客個人需求提前規劃定制游覽路線,包括哪里買票、幾點進園、哪個場館人少、在哪里用餐、哪里方便用衛生間等都一目了然。